查看原文
其他

同舟共济印记⑧丨奋楫扬帆,仰望星空共济事

同济大学 2022-09-30


115载薪火相传这些曲折而光辉灿烂的同济时刻是所有同济人弥足珍贵的“同舟共济印记”今天我们继续重温历史顺着历史的足迹阅读同济,了解同济,热爱同济让我们一起同舟共济向未来!


奋楫扬帆
仰望星空共济事



改革开放以来,学校结合国家现代化建设需要,积极发挥传统学科优势,努力发展培育新兴学科,将科学研究与工程实践有机结合,不断推陈出新,开拓进取。在新时代,同济人继续发扬同舟同济精神,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经济主战场、面向国家重大需求、面向人民生命健康,以学科集群、科技创新、智能服务、全面保障为特色,发挥学校在结构工程、建筑设计、城市规划、新能源汽车、城市污染控制、城市交通、人工智能、海底观测、医疗卫生、抗震救灾等领域的学科优势和实践经验,探索原创性科学,孕育颠覆性技术,解决“卡脖子”问题,在人工智能、深空探测、深海研究、污染控制、生命科学、复杂工程建设等诸多领域基础研究取得重大原创成果;攻克了航天遥感空间信息可信度、地下穿越工程精细化控制、多功能强激光薄膜器件设计制作等关键核心技术。参与港珠澳大桥建设、雄安新区规划、南北极科考、嫦娥探月计划等一系列国家重大工程的科研和实践,积极投身对口援建、西部开发、精准扶贫、一带一路、新农村建设等国家战略,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积极贡献!


本文仅列举部分事例,管中窥豹,以点见面。


【仰望星空 脚踏实地】
出自时任国务院总理温家宝
2007年5月14日
在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
报告厅的演讲





在中国桥梁建设的黄金时代,同济人通过积极争取,带领中国桥梁走出了一条自主建设的成功之路。同济人自20世纪60年代就开始了修建黄浦江大桥的可行性研究,一直准备着为联通浦东浦西的大桥建设献策献力。1986年,在得知上海市有意向接受日本人的建议,由日本专家负责设计,贷款建设黄浦江大桥的消息时,同济师生心急如焚。中国现代桥梁自主建造的“第一步”实在太重要了!李国豪校长跟时任上海市市长江泽民讲述了中国人自己建造南浦大桥的理由和已经做的工作,并建议他“抽空到同济去看看正在进行的大桥抗风试验”。1987年8月17日,时任上海市市长江泽民来到同济大学桥梁馆,项海帆代表桥梁系向他做了简短汇报。为了进一步表达决心,第二天,项海帆以人民来信的方式,代表同济大学桥梁系给江市长写了一封信,进一步陈述了中国人完全有能力自己设计和建造像黄浦江大桥这样规模和技术难度的大跨度桥梁,强调了同济大学愿意做这件事的信心和决心。1988年3月,上海市最终决定采用同济大学提出的结合梁桥面斜拉桥方案自主建设南浦大桥。这是一个激动人心的时刻,由此拉开了中国桥梁自主建设的大幕。作为享誉海内外的杰出代表,同济人已成为中国桥梁界跻身世界一流的中坚力量。1997年,虎门大桥正式通车。这座具有特殊意义的大桥由同济大学强烈呼吁自主建设并主持虎门大桥抗风抗震研究,大桥的建成证明了我国具有建造千米级大桥的水平和能力。





1987年,项海帆(右一)向时任上海市市长江泽民(左一)汇报南浦大桥科研与设计工作


1987年9月22日,时任上海市市长江泽民在项海帆的来信摘报上进行批示


1995年,李国豪院士、项海帆院士、范立础教授、林志兴在风洞实验室讨论虎门大桥相关科研技术


【移山海 济天下】

115周年校庆印信文化展

印文征集入选方案

印文来源:张弛宇

政治与国际关系学院

2021级本科生 


【奋楫笃行趁年华】

115周年校庆印信文化展

印文征集入选方案

印文来源:郑瀛

机械与能源工程学院

2019级本科生





在新能源汽车研发方面,自2002年起,由国家“863”电动汽车重大专项首席科学家、专项总体组组长万钢教授领衔承担的“燃料电池轿车”项目取得丰硕成果,我校先后自主研发出三代“超越”系列燃料电池轿车动力平台,并圆满通过科技部三轮审查考核。新型燃料汽车的成功突破,不仅提升了我国在国际汽车领域的话语权,还使我国拥有了完全自主知识产权,为民族汽车工业的腾飞创造了条件。随着改革开放的日益深入和中国汽车工业的迅猛发展,学校努力服务民族汽车工业创新,聚焦新能源汽车和智能驾驶系统,积极开展前沿科学研究、前瞻技术研发和重大产品开发,形成了世界一流的学术影响力和竞争力。





2005年,时任校长万钢向德国大众总裁介绍“超越三号”


同济大学主持研制的北京奥运氢燃料电池轿车


2010年,同济汽车团队为上海世博会的大规模新能源汽车示范运行提供技术保障


【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

115周年校庆印信文化展

印文征集入选方案

印文来源:陈瑞

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

2021级本科生





新世纪以来城市化进程中的产学研协同推进,同济规划、同济建筑、同济设计及其所代表的同济学派走出了同济建筑人不懈奉献的奋进之路并以中国特色的设计理念和工程实例享誉世界。随着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设计创意学院、建筑设计研究院(集团)有限公司的不断发展,“同济学派”在设计领域的影响力不断扩大。同济人广泛参与全国各地的城市建设,在上海世博会建设、汶川地震灾后重建等重大事件中献策献力,为我国的国际化城市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历史建筑保护等做出了重要贡献。





2018年7月28日,同济大学雄安未来城市研究院揭牌,学校以研究院为平台,全程参与雄安新区规划建设


在已持续开展六年美丽乡村规划教学及研究实践的基础上,同济大学成立全国首个“乡村振兴学院”,率先提出“新乡土主义”乡村规划理论,建立了“台州方案”“黄岩样本”,为乡村振兴战略贡献“同济智慧”


同济大学深度参与上海中心建设,提供方案咨询、初步设计优化和施工设计阶段的建筑、结构、机电设计服务,在八年的建设过程中承担了大量工作


【同天下学】

115周年校庆印信文化展

印文征集入选方案

印文来源:韩语悦

测绘与地理信息学院

2020级本科生


【传百年初心 同舟济天下】

115周年校庆印信文化展

印文征集入选方案

印文来源:张佳林

交通运输工程学院

2021级本科生





同济大学结合世界医学发展前沿,对接国家重大需求、未来发展前景看好的“干细胞”“肿瘤”“脑与脊髓”等领域,成立“转化医学高等研究院”和转化医学中心,着力建设干细胞、脑与脊髓、心血管疾病、肿瘤生物治疗等四大研究中心,深化基础研究与临床应用的紧密合作,服务“健康中国行动”。





细胞干性与命运编辑前沿科学中心在开展干细胞研究


同济团队在多种心律失常的发生机制和干预研究上接连获得一系列重要发现,为中国在国际心律失常研究领域赢得一席之地


【同济天下】





海洋强则国家强,海业兴则民族兴,实现我国由海洋大国向海洋强国的历史性转变,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加强对海洋的认识、研究、利用和保护对于海洋强国建设具有重要意义。同济海洋地质学科起步于20世纪70年代,在朱夏、业治铮、刘光鼎、马在田、汪品先等教授的带领下,经过几十年的发展探索,已成为我国高校海洋地质学科的引领者。通过参加国际“大洋钻探计划”,同济之舟开始驶入深海,走向海洋科考的国际前沿。1999年2月12日,由汪品先担任首席科学家的ODP 184航次正式起航,“决心号”钻探船从澳大利亚西部驶向南海。这次钻探共钻井17口、取芯5000米,实现了中国南海深海科学钻探“零的突破”,首次取得了2300万年来南海海域气候旋回的深海连续记录。以汪品先为代表的中国海洋地质学者终于走在了世界海洋探索的最前沿,同济海洋人迈向了争创国际一流的新征程。





1999年,汪品先参加“大洋钻探计划”(ODP)第184航次的记录


2018年5月, 82岁的汪品先院士搭载“深海勇士号”深潜器,9天内完成3次下潜,成为“深海勇士号”迄今年龄最大的深潜“乘客”


【下五洋捉鳖】

115周年校庆印信文化展

印文征集入选方案

印文来源:毕真啸

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

2021级博士生





在浩渺的宇宙与无涯的学海里,一代又一代科学家为探索世界、寻求真理不懈努力。作为我国民用测绘高等教育事业的发祥地,2012年5月20日,学校成立测绘与地理信息学院,同济逐步走向深空,以学科发展服务国家航空航天战略。在国家航天重大工程中,学校与中科院上海技术物理研究所历经十余年合作,在嘉定校区建设了航天激光器载荷检校与障碍探测验证地面综合实验场,为嫦娥三号、四号、五号着陆避障激光三维成像系统在极短成像时间条件下实现量测级探测精度提供了重要支撑;2016年,由同济团队牵头合作完成的“航天重大工程的遥感空间信息可信度理论与关键技术”项目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2019年1月3日,嫦娥四号探测器自主着陆于月球背面位于南极-艾特肯盆地的冯·卡门撞击坑内,成功实现了人类探测器首次在月球背面的软着陆。2020年11月,嫦娥五号探测器的着陆器、上升器组合体成功实现在月面预定区域软着陆。学校师生紧密围绕国家战略开展科学研究,为我国的航天测绘遥感事业做出了同济人的卓越贡献。





同济团队设计的液压同步顶升技术方案助力完成“500米大口径球面射电望远镜”钢结构圈梁安装,为中国“天眼”探索宇宙深空提供了技术支持


2013年12月14日,“嫦娥三号”探测器成功在月球表面着陆。2019年1月3日,“嫦娥四号”探测器成功实现人类探测器首次在月球背面软着陆。同济团队为数次落月提供了重要支撑


位于同济大学嘉定校区的航天激光器载荷检校与障碍探测验证地面综合实验场


【上九天揽月】

115周年校庆印信文化展

印文征集入选方案

印文来源:毕真啸

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

2021级博士生





随着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革命的加速推进,同济大学以人工智能为传统学科发展全面赋能,注入新内涵,在人才培养、学科建设、平台搭建以及科学研究等方面多点出击,开创新局面,取得一系列重要进展,走在全国前列。依托同济建设的上海自主智能无人系统科学中心于2018年底成立,立足人工智能重大前沿科学难题,助力上海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创中心和人工智能创新高地。近年来,随着人工智能交叉研究的推进,依托同济大学建设的国家智能社会治理实验综合基地、教育部自主智能无人系统前沿科学中心、中国(上海)数字城市研究院等一系列与人工智能相关的研究平台也接连落户同济大学,聚焦国家高质量发展新赛道上的各领域,助力学校的人才培养以及学科建设跑出加速度。学校积极用人工智能赋能传统学科,开拓智能规划、智能交通、智能建造、智慧城市、智慧医疗、智能社会管理等“人工智能+”领域,向着未知和前沿不断进军。





2019年7月23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总理李克强与上海市委书记李强在同济大学党委书记方守恩、校长陈杰的陪同下,视察上海自主智能无人系统科学中心


2021年7月10日,在2021世界人工智能大会闭幕式上,依托同济大学建设的中国(上海)数字城市研究院揭牌成立,为上海和全国全面数字化转型和数字城市建设提供理论、技术和人才支撑


【同心济未来】

115周年校庆印信文化展

印文征集入选方案

印文来源:王黎萱

经济与管理学院

2021级硕士生





“同心同德同舟济、济人济事济天下”。走过115年的光荣历程,立足我国发展新的历史方位,面向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征程,新时代的同济人,将踔厉奋发,笃行不怠,以优异的成绩迎接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年轻的同济学子,将不负时代、不负韶华,让青春在为祖国、为民族、为人民的不懈奋斗中绽放绚丽之花!





【同济天下 崇尚科学 创新引领 追求卓越】

新时代同济文化


【同心同德同舟楫 济人济事济天下】



本推文是本系列的最后一篇虽然“同舟共济印记”暂告一断落但我们同济天下的决心愈加坚定逐梦前行的足迹将渐行渐远
文:周黎萍
来源:图书馆、档案馆、党委宣传部
推荐阅读

权威发布!同济大学2023年招收攻读硕士学位研究生招生章程




大咖云集!亮点纷呈!同济大学以设计赋能“人民城市”建设




李强参观“人民城市·同济设计展”



点赞!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